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要求,顺应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趋势,全面提升我校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并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发展平台与跨学科学习研究机会,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25年设立智能车辆设计微专业,现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启动招生工作。
一、专业简介
智能车辆设计是集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电子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主要构建覆盖“感知-决策-控制-执行-交互”全链条的智能车辆设计知识体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面向智能汽车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以智能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相关设计、制造、测试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学制
学制:两年(共3学期)。
四、招生
1. 招生对象:理工科专业大二全日制在校生。
2. 基本要求:
(1)理工科专业背景;
(2)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学习有兴趣或有志在该领域从事工作;
(3)主修专业平均学分绩点在2.0及以上,在校学习无学业预警情况;
(4)身心健康,学有余力;
(5)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 招生规模:20人。
4. 选拔方式:报名人数在招生规模以内的,符合基本要求的全部录取;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规模的,学院统一组织学生面试,根据面试成绩择优录取。
五、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报名:即日起—2025年10月10日,申请学生将报名材料(附件-宿州学院修读微专业申请表+相关成果证明材料)发送至邮箱987408776@qq.com。
第二阶段 面试及公示:2025年10月16日学院组织面试,2025年10月24日在学院网站公示。
第三阶段 录取:2025年10月31日学院统一公布学生录取名单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四阶段 开课:2025年秋季学期组织开课,开课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六、授课方式
独立开班,教学以线下为主,线上结合。
七、学分认定与证书授予
学生在主修本科专业毕业或结业离校前,修完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且成绩合格的,经开设二级学院和合作企业审核,报教务处审定,颁发微专业结业证书。
八、课程设置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学分 |
周学时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考 核 方 式 |
线上学时 |
线下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1 |
25wzy080401 |
智能车辆构造 |
2 |
4 |
32 |
|
|
24 |
8 |
3 |
考试 |
2 |
25wzy080402 |
智能车辆感知与决策 |
2.5 |
4 |
40 |
|
|
32 |
8 |
4 |
考试 |
3 |
25wzy080403 |
智能车辆建模与仿真 |
2 |
4 |
32 |
|
16 |
|
16 |
4 |
考试 |
4 |
25wzy080404 |
智能车辆课程设计 |
2 |
4 |
32 |
|
|
|
32 |
5 |
考查 |
小计 |
8.5 |
|
136 |
|
16 |
56 |
64 |
|
|
九、课程简介
1.《智能车辆构造》
本课程系统讲解智能车辆的核心构造,涵盖硬件层(传感器、计算平台、通信模块、执行机构)和软件层(操作系统、感知/规划/控制算法、车联网技术)。课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深入分析激光雷达、摄像头、域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以及自动驾驶算法的C++实现。学生将学习智能车辆的系统集成方法,并通过案例理解行业技术趋势。
2.《智能车辆感知与决策》
本课程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环节,系统讲解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环境建模、行为预测与路径规划等关键技术。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通过ROS车实车数据案例,培养学生构建可靠环境感知体系与智能决策算法的能力,为从事自动驾驶系统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3.《智能车辆建模与仿真》
本课程是一门专注于智能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课程,旨在为学生和工程师提供关于智能驾驶车辆仿真技术的实践技能。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数值算法、MATLAB/Simulink 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MATLAB自动驾驶场景构建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智能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智能车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4.《智能车辆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智能车模为载体,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学生需分组完成从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到运动控制的系统级开发与集成调试。通过完整的"设计-实现-测试"闭环训练,深度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最终通过实物演示和技术答辩完成考核。
宿州学院修读微专业申请表
学生所在学院: 申请微专业:
学号 |
|
姓名 |
|
性别 |
|
班级 |
|
联系电话 |
|
身份证号 |
|
主修专业 |
|
学生 所在 学院 意见 |
该生入学满一年,学有余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可申请修读微专业。
负责人签字: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
微专 业学 院审 核意 见 |
负责人签字: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
学校 审批 意见 |
教务处盖章:
年 月 日 |
备注:
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宿州学院修读微专业申请表》交至微专业承办学院;
2.微专业承办学院遴选后,报学校教务处。